湖北 蕲春 所产的竹。可作簟、笛、杖。
引唐•白居易 《病中逢秋招客夜酌》诗:“卧簟蘄竹冷风襟卭葛疎。”
宋•苏轼 《四时词》之三:“新愁旧恨眉生緑粉汗餘香在蘄竹。”
《广群芳谱·竹谱·竹一》:“蘄竹出 黄州府 蘄州。以色莹者为簟,节疎者为笛,带鬚者为杖。”
源于桃枝竹别名笛竹、丛竹、孝顺竹、蓬莱竹等。蕲竹原产于蕲春附近的麒麟山、百家治山和县北的三角山、大桴山一带数量不少。蕲竹是湖北蕲春县主要特产之一。一般竹子为环节蕲竹为绕节,节与节之间辗转相绕,组成一个个的棱形壮如罗汉肚。大蕲竹贵在作簟,色泽晶莹有如琉璃、美玉质地坚韧劈蔑如丝,用于作簟,柔软如绵折叠如布。”用它做的竹笛、萧管,音质清幽柔和有细水下幽潭,珍珠落玉盘之妙。蕲竹之本面目存在居多争议还待专家学者进一步考证。
蕲 [ qí ] 1. 香草,一说药草。 2. 古同“祈”,祈求。 3. 〔~春〕地名,在中国湖北省。简称“蕲”,如“~艾”、“~蛇”(均为蕲春出产的药材),“~竹”。 4. 姓。 [更多解释]
竹 [ zhú ] 1. 常绿多年生植物,春日生笋,茎有很多节,中间是空的,质地坚硬,种类很多。可制器物,又可做建筑材料。 如 竹子。竹叶。竹笋。竹编(用竹篾编制的工艺品)。竹刻。 2. 指竹制管乐器。 如 金石丝竹。 3. 中国古代乐器八音之一。 4. 姓。 [更多解释]
答:蕲竹的拼音是:qí zhú
点击 朗读图标播放 蕲竹 的发音
答:蕲竹的意思是:湖北省蕲春县境所产的竹子,可用以制成簟、笛、手杖等物。
答:蕲竹的近音词、同音词有:骑竹,旗主,栖住,骑猪,七注,漆烛,泣竹,其诸,弃逐,祈祝,泣珠,起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