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用胶粘住;柱:瑟上调音用的短木;鼓:弹奏;瑟:一种古乐器。
用胶把柱粘住;再去弹瑟;比喻拘泥固执而不知变通。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
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宾语;比喻固执拘泥,不知变通。
例子:情况变了,办法也要适应,不能胶柱鼓瑟。
正音:“胶”,读作“jiāo”,不能读作“jiǎo”;“瑟”,读作“sè”,不能读作“bì”。
鼓,弹奏。“胶柱鼓瑟”指将瑟的弦柱黏固,而后弹奏它,就无法弹出高低的音调。比喻做事拘泥而不知变通。语本《文子・道德》。△“守株待兔”、“刻舟求剑”。
老子曰:“执一世之法籍,以非传代之俗,譬犹胶[1][2][3]。圣人者,应时权变,见形施宜。世异则事变,时移则俗易,论世立法,随时举事。上古之王,法度不同,非故相反也,时务异也。是故不法其已成之法,而法其所以为法者,与化推移。”
[1]柱:琴瑟上系弦的木条。
[2]调:音tiáo,演奏、弹奏。
[3]瑟:一种弹拨弦乐器,形状似琴。古有五十弦,后改为二十五弦,弦各有柱,可上下移动,以定声音清浊高低。
“胶柱鼓瑟”典源作“胶柱调瑟”,出自于文子引用老子的一段话。老子说:如果有人单拿一代的法制,却要求能历代适用,以为不能有所不同。这种作法,就好像有人先用胶把瑟的弦柱黏住了,再来演奏它,就无法弹出高低的音调了。事实上,通达道理的人会随时势环境变化来通权达变,时代不同,环境不同,所立法制也就不同。上古君王所立法制和今日所以会不同,并非今日故意要去和他们有所不同,而是古今时势已经改变了。所以后代的君王不应一味依循古有的法制,而是要去学习古代君王因应时代需求的立法观念,掌握这种观念才能顺著新的环境而有所调整变化。后来“胶柱鼓瑟”这句成语就从这里变出,用来比喻做事拘泥而不知变通。
语义比喻做事拘泥而不知变通。贬义。
类别用在“顽固守旧”的表述上。
①哪有人如此胶柱鼓瑟,不知变通?
②要突破目前的外交困境,胶柱鼓瑟的政策是行不通的。
③这个时代环境瞬息万变,假如做人胶柱鼓瑟,因循守旧,就会被淘汰。
④古人之言固然有不少精采处,但到底时空不同了,一味执著就是胶柱鼓瑟。
仅显示前 120 个成语的接龙
仅显示前 120 个成语的接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