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专辑地图 DJ舞曲 网址导航 时间查询 词典查询 问答查询 邮编查询 万年历查询
  • 二级建造师各省报名时间
  • 低学历学历提升指南
  • 注册消防工程师报考指南
  • 学历提升的多种途径和方法
  • 学历提升的方法和技巧
  • 二级建造师,报名条件查询
  • 初中学历能报名吗
  • 无学历想考专科
  • 学历提升哪家好
  • 上班族学历提升首选
  • 初中文化也可以自考本科吗
  • 无学历升专科
  • 挖掘机找活二手买卖APP
  • 免费在线实用工具查询网站
  • 学历教育提升方式
  • 初中学历毕业后升本科
  • English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登氏起源及历史

    登姓图腾_登氏图腾

    登姓图腾(登氏图腾)

      登姓是中华姓氏之一,源于子姓,一支出自商朝君主武丁给其叔父曼季的分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一支出自商朝御门尹登恒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登姓现今人口约四千,排在第九百三十四位,在台湾名列第五百四十四位。

    【得姓始祖】

      子曼(曼季):曼季是商王武丁的的叔父,邓国曼城(故城在今河南省邓州)是为曼侯,称曼氏,曼氏后来又改封邓国(此邓国在今河南省孟县的西南),殷商时期镇守西南重要侯国,至西周、春秋共二十二代,经六百余年。邓国灭亡后,在邓侯的后裔子孙中,有一部分以先祖古称号为姓氏,称登侯氏;一部分子孙以国号为姓氏,称邓氏;另一部分子孙以国已失为史,去“邓”字之“邑”为“登”,称登氏,后登侯氏族人中亦有省文简改为单姓登氏者,皆世代相传至今。该支登氏族人尊奉子曼(曼季)为得姓始祖。

      登恒:商汤之时,有一位专职负责把守王宫御门的武官,官称为御门尹,名为登恒。在登恒的后裔子孙中,多以先祖为君王执守而荣耀,遂有以先祖名字之“登”为姓氏者,称登氏。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于子姓,出自商朝君主武丁给其叔父曼季的分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

      据史籍《元和姓纂》、《广韵》的记载,商王武丁在执政时期(商高宗子昭,公元前1250~前1192年在位),国势强盛,曾大封诸侯,在丁已年(公元前1264年,今据“夏商周断代工程”所公布的《夏商周年谱》,重新推算为公元前1240年),将其叔父子曼(曼季,字德阳)封于邓地(今河南南阳),建立了曼姓邓国,为一世邓国侯。到了商王朝晚期,邓国人南徙至今河南郾城县东南。

      邓国的先人早期主要活动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商王朝后期的邓国为侯爵,故址已经迁徙到今河南省孟州市境内,在典籍《卜辞》中就记载有“王在登”的记述,“登”即“鄧”,今简化为“邓”。据历史文献《明嘉靖邓州志》记载:“夏,帝仲康封其子于邓”,此邓之始。因邓为曼季的后裔,故又云邓国出自曼姓。

      在西周初年,邓国又举族南迁至南阳盆地,其地域在今河南邓州与湖北襄樊一带,都城约在河南邓州西南的林扒镇。在西周中期,邓国又徙都于今湖北省襄樊市附近。

      在西周时期,邓国与周王室及姬姓诸侯国关系密切,先后与井国、应国等诸侯国联姻,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在周成王、周康王时代,周王室还派大夫盂慰问邓国君主。从西周中期开始,邓国君主一律称“公”,反映了邓国地位的进一步提高。

      春秋时期,邓国依然非常活跃,与郑国、楚国等诸侯大国保持有婚姻往来。例如在史籍《春秋·桓公七年》中就记载,邓侯曾千里迢迢到鲁国去访问鲁桓公姬允(姬轨)。

      周桓王姬林十七年(楚武王熊通三十八年,公元前703年),邓国与楚、巴二国发生了纠纷,引得楚、巴联军攻伐邓国,结果邓军大败,此后邓国开始急速衰落。

      周庄王姬佗九年(楚文王熊赀二年,公元前688年),楚文王伐申国假道经过邓国,受到了邓侯子明渊的殷勤招待,当时有邓国大夫提出借此机会杀掉雄心勃勃的楚文王,免得将来会及祸于邓国,然而邓侯却认为楚文王是自己的外甥,肯定不会对邓国不利的,遂不听群臣的建议。结果楚文王在率军伐申国归来时,毫不客气地攻击了这位舅舅的邓国。

      到了周釐王姬胡齐四年(楚文王十二年,公元前678年),楚文王不管什么郎舅关系,再次大举伐邓国,将其彻底吞灭。

      邓国灭亡后,在邓侯的后裔子孙中,有一部分以先祖古称号为姓氏,称登侯氏;一部分子孙以国号为姓氏,称邓氏;另一部分子孙以国已失为史,去“鄧”字之“邑”为“登”,称登氏,后登侯氏族人中亦有省文简改为单姓登氏者,皆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登氏族人尊奉子曼(曼季)为得姓始祖,与邓氏、曼氏为同宗同源,史称河南登氏正宗,该支登氏正确读音依然作dèng(ㄉㄥˋ)。

      源流二

      源于子姓,出自商朝御门尹登恒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商汤之时,有一位专职负责把守王宫御门的武官,官称为御门尹,名为登恒。

      在登恒的后裔子孙中,多以先祖为君王执守而荣耀,遂有以先祖名字之“登”为姓氏者,称登氏,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姓氏用字与“邓”相通,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登氏正确读音作dèng(ㄉㄥˋ)。

      源流三

      源于嬴姓,出自五代时期南唐国后主李煜的第八子李从镒,属于避难改姓为氏。

      南唐,为五代十国时期十国之一,其始祖为徐知诰。

      徐知诰本姓李,徐州人,后被徐温收为养子,之后改姓徐。吴越钱鏐天宝元年(后梁太祖朱晃开平二年,公元908年),徐温击杀了张颢,拥戴杨渭(杨隆演)为吴越国君主。从此,徐温便掌管了吴越国的大权。不过,徐温并未取代吴越国,反而一直保持着吴越国的天下。他只是派其子徐知训驻广陵,处理日常政务;派其养子徐知诰驻润州,以为呼应。大事则由徐温在金陵亲自决断。及后徐知训骄横无知,被吴王杨渭的舅舅朱瑾所杀。此时徐知诰乘机到了广陵,安定秩序,并代徐知训执政。徐知诰精明,既对徐温以孝著称,又颇得民心。

      南吴杨溥乾贞元年(公元927年),徐温逝世,徐知诰囚禁了徐温的儿子徐知询,自代徐温执政。他继续拥护杨溥为吴国皇帝,但自居金陵;并派自己的儿子徐景通、徐景迁先后驻广陵,一如徐温旧例。

      南吴杨溥天祚元年(公元935年),南吴王封徐知诰为齐王,以升、润、宣、池、歙、常、江、饶、信、海十州为齐国。不久,又改金陵为西都、广陵为东都,为齐王加九锡,建天子旌旗。

      南吴天祚二年(公元937年),徐知“诰受”南吴睿帝杨溥的“禅让”,建国号为唐,立都金陵(今江苏南京),改元升元;旋又恢复姓李,改名昪。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南唐政权,李昪即为南唐烈祖。

      南唐建国后,对外即施行睦邻政策,对内则规定外戚不辅政、宦官不得干预政事。由于李昪的竭力经营,南唐“内外寝兵,耕织岁滋,文物彬然,渐存中朝之风”。到了南唐昇元七年(公元943年),李昪逝世,其子李璟继位,是为南唐中主。

      南唐保大三年(公元945年),李璟乘闽越国内乱,出兵占领了汀、漳、建、泉诸州;再加上新增置的泰、筠、剑州,全国合共三十五州,遂成为南方的大国。但日子一久,南唐王室变得日渐骄奢起来;及出兵灭楚,只知掠夺金帛、珍玩,由是大失民心,使湖南诸州得而复失,还因此与闽越国成为夙敌。

      南唐交泰元年(公元958年),南唐主李璟出献江北、淮南十四州,并向后周称臣。南唐后主李煜建隆二年(北宋太祖赵匡胤建隆二年,公元961年),李璟逝世,其子李煜继位,是为著名的南唐后主,文采称绝,治国却一塌糊涂。

      北宋开宝七年(南唐开宝七年,公元974年)农历9月,宋太祖以南唐后主拒命来朝为理由,发兵十余万,三路并进,趋攻南唐。当时东路吴越王钱弘俶做为昪州东南面行营招抚制置使,亦率数万兵自杭州北上策应,并遣宋军大将丁德裕监其军;中路由曹彬与都监潘美率水陆军十万由江陵(今湖北江陵)沿长江东进;西路则以王明为池、岳江路巡检、战棹都部署,牵制驻扎在湖口一带的南唐之军,以保障主力东进。

      可叹的是,南唐后主李煜过于依赖长江天险,虽有近四十五万大军在手,却完全坐失了利用北宋军队渡江时反击的机会,埋下了亡国之患。到了农历10月,北宋军队顺利渡过长江。在其后的采石、秦淮河、皖口三次战役中,南唐军队屡战屡败,在长江中游的精锐兵力全部丧失。

      北宋开宝八年(南唐开宝八年,公元975年)农历3月,北宋军队攻至金陵城下。农历6月,北宋军队攻陷了金陵东面的门户润州,南唐都城金陵陷入合围之中。南唐后主急召外地军队救援金陵,然而,这一切都为时已晚。农历10月,由江西匆忙赶往金陵救援的南唐朱令赟所部十五万水军在湖口一战中几乎全军覆没,从此金陵的外援被完全切断,成了一座孤城,而南唐后主仍然执意守城到底。此后围城之中的金陵粮食极度匮乏,士气低落。至农历11月12日,北宋曹彬大军开始从三面攻城,南唐后主曾派五千兵夜袭宋军北寨,杯水车薪且未果。11月27日,北宋军队击破城池,南唐后主李煜见大势已去,只得奉表投降,南唐政权遂亡。从公元937~975年,南唐政权前后历三王,共三十八年。

      据文献《安化邓氏谱序》的记载,南唐后主李煜的第八子叫李从镒,初封舒国公,后改蒋国公。在李煜嗣位之后,李从镒被晋封为邓王,奉命留守南都。由于李从镒曾受封为邓王,因此在南唐亡国之后的宋军大搜捕过程中,李从镒之子李天和成功脱逃,匿于湖南益阳一带,以其父曾封邓王之故,改姓为去邑邓氏(鄧),称登氏,以避祸难,后迁居安化地区生息繁衍,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登氏正确读音依然作dèng(ㄉㄥˋ)。

      源流四

      源于满族,出自满族赫舒哩氏部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满族赫舒哩氏,亦称河图哩氏,满语为Hesuri Hala,世居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松花江流域,后改汉姓为何氏、登氏登。该支登氏鼻祖为著名的清朝初期勇将赫舒哩·登库,满洲镶黄旗人,在明末清初随军从征广东时阵亡,追赠世袭云骑尉。在赫舒哩·登库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首音之谐音汉字为汉化姓氏者,称登氏,世代相传至今。

      满族登氏正确读音作dēng (ㄉㄥ)。

      源流五

      源于达斡尔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黑龙江志稿》、《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达斡尔族莫尔登氏,亦称孟尔丁氏、孟尔的音氏、墨尔丹氏、莫塔哈利氏等,分支颇多,满语为Mordin Hala,世居黑龙江布特哈地方(今嫩江流域和大小兴安岭),后多冠汉姓为登氏、孟氏、莫氏、苍氏、利氏等。

      ⑵.达斡尔族乌礼苏氏,亦称乌力斯氏,满语为Urisu Hala,世居齐齐哈尔(今黑龙江齐齐哈尔)、黑龙江沿岸,后多冠汉姓为吴氏、登氏等。该支登氏鼻祖为清朝时期著名的宁夏副都统乌礼苏·喀喇之子乌礼苏·乌尔登,累官至满洲蒙古镶黄旗都统、左翼前锋统领。在乌礼苏·乌尔登的后裔子孙中,就有以先祖名字尾音之谐音汉字为汉化姓氏者,称登氏、或邓氏,世代相传至今。

      达斡尔族登氏正确读音皆作dēng(ㄉㄥ)。

    【迁徙分布】

      迁徙

      (暂缺)

      分布

      登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现今人口约四千,排在第九百三十四位,在台湾名列第五百四十四位。以南阳、始平为郡望。

      在今四川省的成都市,湖北省的武当山市、襄樊市、枝江市、宜宾市,河南省的南阳市,内蒙古自治区的通辽市、赤峰市,吉林省的长春市农安县,台湾省的台北市淡水港、高雄市大寮乡一带,有不少登氏族人分布。

    【郡望堂号】

      郡望

      南阳郡:春秋战国时期称南阳的地区颇多。鲁国的南阳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晋国的南阳指太行以南、黄河以北地区。战国时期魏国的南阳,一部分属韩国(戊戌,公元前263年,秦国大将白起进攻韩国取南阳,韩本部与上党郡被分隔),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地亦称南阳,分属韩楚。秦朝时期南阳郡设于秦昭王三十五年(己丑,公元前272年),为秦国夺取楚国之地而设,治所在宛县(今河南南阳),后秦国大将白起在秦昭襄王四十四年(戊戌,公元前263年)进攻韩国克取了南阳,使韩国本土与上党郡被分隔,以宛为治所,置南阳郡。两汉之际,南阳郡辖二十六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熊耳山以南叶县内乡之间和湖北省大洪山以北应山郧县之间的大部分地区,后逐渐缩小。隋朝开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被废黜,隋大业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复置。唐朝初期又被废黜,唐天宝初年(壬午,公元742年)曾改邓州南阳郡为良穰县(今河南邓县)治所。元、明、清诸朝的南阳府治皆在南阳,即汉朝的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

      始平郡:历史上的始平郡有两指:①西晋时期置郡,治所在隗里(今陕西兴平),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兴平市东南部一带地区。②今湖北丹江口一带,包括武当山地区。夏、商、周为豫州所辖,与雍州相邻。春秋属麇国,周顷王二年(乙巳,公元前616年)楚子伐麇,麇亡属楚。战国属韩及楚,称均陵。秦始皇二十六年(庚辰,公元前221年)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均陵归武当县,属南阳郡。两汉沿秦制。三国时期为曹魏之地。东汉建安十三年(戊子,公元208年)曹操得荆州,分南阳郡称南乡郡,下设武当等八县。南北朝时期,始平郡因革不一,变动频繁。南朝宋、齐时期(公元420~502年)改始平郡为齐兴郡。南朝梁太清元年(丁卯,公元547年)置均阳县,革兴郡为兴州,辖武当、平阳、均阳三县。北朝西魏废帝元年(壬申,公元552年)省平阳入武当,改兴州为丰州(因丰州城而名)。隋朝开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罢郡丰州,隋开皇五年(乙巳,公元585年)改丰州为均州(因均水而名),隋大业初年(乙丑,公元605年)废州,置淅阳郡,隋义宁二年(戊寅,公元618年)割淅阳郡置武当郡,原设武当、均阳、新增平陵,三县皆隶。唐朝武德元年(戊寅,公元618年)改武当郡为均州,唐武德七年(甲申,公元624年)省平陵,唐武德八年(乙酉,公元625年)略均阳入武当,同年割丰州所辖郧乡、堵阳、安福三县来属;唐贞观元年(丁亥,公元627年)废均州省堵阳、安福二县,以武当、郧乡、丰利,唐天宝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均州为武当郡,唐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省武当郡为均洲,唐贞元五年(己巳,公元789年)均、房二州隶山南东道,唐天佑二年(乙丑,公元905年)徙武定军来治,唐天佑三年(丙寅,公元906年)废黜。宋朝初期(庚申,公元960年)设均州武当郡,隶京西南路,领县武当、郧乡,宋宣和元年(己亥,公元1119年)升为武当军节度。元朝世祖忽必烈十三年(丙子,公元1276年)南伐,设司置县废军,省武当军为均州;元至元十六年(己卯,公元1279年)属湖北道宣尉司,后属襄阳路,领武当、郧乡二县。州设知州,下属:同知正、判官、参佐官、吏目、提控案牍。县设县令,下属:达噜噶齐、尹、丞、薄、尉、典史、秩正、训检等。明朝洪武二年(己酉,公元1369年)废武当县入均州,辖郧乡、上津,明成化初(乙酉,公元1465年)州隶襄阳府,此后均州无领县,由直隶州降为散州。

      堂号

      南阳堂:以望立堂。

      始平堂:以望立堂,亦称武当堂。

      字辈

      (暂缺)

    【楹联典故】

    (暂缺)

    补充纠错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